客家新闻网 >> 旅游

宁都古城墙展新姿

来源: 赣南日报
2025-03-28 11:29

【古韵新生】

市民徜徉在城墙上。

  漫步在宁都县城梅江河畔的古城墙上,但见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或专注眺望梅江河波光粼粼,或观赏石雕画作,或抚触古城墙砖上的铭文,驻足停留,揣摩、欣赏。都说城墙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缩影,它不仅是城市守卫者,更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自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立县以来,宁都古城先后经历多次建设更新。

  从唐大和六年(832年)县令奉唐朝廷令兴筑城墙,到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修缮、增建了一座攻守兼备的城池,再到明崇祯二年(1629年)乡绅温国奇、彭信义等倡议捐款兴建外城,把梅江河作为天然的护城河。筑城4年,形成了宁都古城真正意义上的城墙配置,城墙也成为庇佑宁都人民的一道屏障。

  目前,宁都古城保存相对完整的城墙有700多米长,南起梅江街道办事处大门口河段,北至宁都县第二中学对面河堤附近。

放置在宁都县博物馆的古城墙模型。

重建的集贤门。

  “最北端拱辰门是宁都古城前往北边乡镇的城门,门口连接着拱辰桥。最南端德义门则是专门停靠竹筏的码头,至今还保留着。”宁都县博物馆馆长郭跃峰介绍说,明崇祯年间,宁都新城修好后,顺着龙边溪到达梅江河,梅江河自北向南依次建有供房门、德义门、阳和门、朝阳门、集贤门、阜民门、登丰门和秋成门等10座城门。

城墙上的古砖上印刻着“道光二年城砖”。

  宁都古城墙上至今还保留有“道光二年城砖”“光绪十三年”“仁义城砖”“华元记”等内容的铭文城砖。据史料记载,当年为保证城墙的质量,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各地生产的城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多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

  “在这古城墙内,曾发生过许多红色故事。”宁都县博物馆副馆长曾晨英介绍说。在1929年4月下旬,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三个纵队,曾攻打凭借城高墙厚进行防御的国民党第五师第九旅二十五团,经过两天激战,红军成功解放宁都城。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古城墙边上,始建于1916年。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起义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极大地壮大了红军力量。

  自2017年5月,宁都县老城区棚户区改造以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古城墙保护,对古城墙进行修复工作,建成一道集现代与古韵为一体的文化风景。建设部门在古城墙原有基础上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加高,并往外铺出一条小道,装上路灯、设置垃圾箱、配备救生工具,供居民闲暇时行走观赏城墙印记,领略梅江河畔的风光,也能保障居民的安全。

市民在观看宣传壁画。

  在新建城墙壁上镶嵌了石雕画,描摹了“文乡诗国”宁都历朝历代进士、诗人、画家等,生动刻画着古人们阅读静思、神情专注的样子。

  “原来古城墙这边是一片烂泥滩,有许多垃圾堆。现在新增这么一个建筑,还在河边铺了一条小道,风景也好、空气清新,来这儿休闲散步,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总体来讲,修复建设古城墙,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惠民的工程。”市民刘先生观赏城墙上石雕后说。

  如今的城墙早已不是那座抵御千军万马的屏障,城墙已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流淌在宁都百姓的生活中。(特约记者曾嵘峰 通讯员胡秀宁 温雪娇 文/图)

[责任编辑: 李喆]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