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旅游

古朴风情马齐坝

来源: 赣南日报
2024-09-20 11:42

  在南康区唐江镇,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马齐坝。它紧邻上犹江北岸,拥有一片肥沃的田地,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甘蔗、水稻、花生和豆类等传统农作物。 

  这个村落中,古木参天、溪水潺潺,宗祠和客家民居的白墙黛瓦在绿意中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 

  马齐坝最初被称为“马旗坝”,这个名字源自一个传说:郭姓的先人从万安骑马来到这里,插旗占地,因此得名。 

  据《南康县志》和唐江郭氏等大姓族谱记载,马齐坝(古称“马齐墟”),由于水陆便利、地势开阔和经济繁荣,自古以来就是南康著名的贸易圩市和驻军练兵之地。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赴任南赣巡抚,为彻底解决南赣山贼肆虐、官兵兵力不足、战斗力缺乏等问题,下令在南康等县选拣民兵,马齐坝村民有爱好武艺的传统,青少年几乎人人习武,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马齐坝成为王阳明选拣民兵的重要基地。长期遭受山贼抢掠的唐江乡民踊跃参选,最终有50名弩手入选,先后参与了平定横水桶冈和广东“三”山贼的一系列重要战事,立下赫赫战功。 

  马齐坝与南康区的家具制造业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它是南康现代家具制造业的发源地之一。据历史记载,该地区的男性居民中有90%从事木工行业,他们制作的家具在民国时期就已享有盛誉。马齐坝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手工艺传统上,还得益于其便捷的交通网络。村落南面是上犹江,北面则与赣犹公路、昆厦高速公路和105国道相连,使马齐坝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在一个春日的清晨,阳光透过嫩绿的树叶,洒在曲折的小径上,我与同学夫妇一同漫步在马齐坝的村道上,感受着温暖的春风和泥土的芳香。突然,远处传来了悠扬的歌声:“要嫁唐江马齐坝,又有糖来又有蔗,花生豆子剥到夜,嫁个郎君笑哈哈……”歌声回荡,孩子们在古树下追逐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据传,《嫁到唐江马齐坝》是一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民谣,“嫁到唐江马齐坝,又有糖又有蔗,花生豆子剥到夜!”这句歌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马齐坝屋场的繁荣景象和幸福生活。这首客家童谣,不仅是赣南客家山歌的一部分,也是赣南客家方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客家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我们一边谈笑,一边来到了马齐坝村的中心广场,那里有一棵六百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不仅是村庄的地标,更是历史的见证。这棵红榕树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从樟树的躯干中破土而出,形成了“榕包樟”的自然奇观。阳光初升,晨光洒在古老的树干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马齐坝是一个以郭氏家族为主的村落,祠堂是郭氏家族的精神象征,更是客家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祠堂内,每当祭祖的日子,族人们都会聚集在这里,虔诚地祭拜,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步入祠堂,内部装饰工艺精巧,梁柱与门窗上精雕细琢的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花鸟争艳、人物故事等,不仅增添了视觉美感,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壁画和彩绘生动地描绘了郭氏家族的历史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在这里,长辈们将家族的历史和先辈的事迹娓娓道来,让孝道和家族荣誉的价值观代代相传。祠堂还充当着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村民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举办地。每当夜幕降临,祠堂前的广场上便点起篝火,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和团结。 

  马齐坝的风土人情,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村民们世代传承着客家的传统习俗,每逢节日,村里便热闹非凡。据村民水芳介绍,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孩子们穿着新衣,挨家挨户拜年,欢声笑语在村中回荡。端午节,村民们会聚集在唐江岸边,举行龙舟比赛,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展现出客家人的团结与活力。此外,马齐坝人对食物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食材,制作出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如酿豆腐、梅菜扣肉等,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情感。 

  清晨的马齐坝,薄雾轻绕,唐江河的水汽在晨光中缓缓升起。村前的唐江圩和南面的唐江河流,赋予了这个村落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村落的水系设计别具一格,模仿牛的形态,牛肠小溪绕家穿户,九曲十弯,贯通马齐坝和角皮焦,长流不息。当晨曦初照,村民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在溪边洗衣、洗菜,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水声、笑声交织成一曲生动的乡村晨曲。 

  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马齐坝村也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集农林和中药材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居住、中医药和茶文化研学、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农林观光旅游区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活的宁静。 

  当夜幕降临,马齐坝的灯火逐渐亮起,村落又恢复了宁静,只有溪水潺潺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声,伴随着村民进入梦乡,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等待着更多的人来聆听。(曾久生 文/图) 

[责任编辑: 李喆]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