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犹建立了党支部——中共上犹支部干事会,并组织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犹县一度成为河西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和指挥中心,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全县有名有姓的上犹籍烈士2000多名,开国将军4名。如今,这片曾经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红色热土,已然焕发勃勃绿色生机。
近年来,上犹县立足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掘和发挥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支部过硬、红色鲜明、村庄秀美、乡风文明的红色名村。目前,全县共有中央和省、市级红色名村8个。
红旗矗立大石门
“1928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大队在大石门村神子前河坝召开军人大会,大会上,毛泽东指出要深刻汲取冒进湘南的惨痛教训,强调革命团结的重要性,号召全体将士团结起来,把红旗扛到底,集结红军重上井冈山。” 在双溪乡大石门村,红色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述大石门村的红色故事。
“看到这个陈列馆里面的一些故事和照片,我觉得非常感动,深觉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革命活动陈列馆内,游客吴佳文感慨道。
大石门旁,高大繁茂的古银杏映衬着静穆典雅的古民居,百年枳椇和蟠龙古樟矗立在潺潺流淌的童子江边,见证了昔日大石门的辉煌与繁华,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讲述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的革命事迹……处处是红色印记的烙印。
大石门村位于上犹县双溪乡东南部,因村口竖立的两大石壁如门而得名。该村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历史遗迹资源,把红色、古色、绿色作为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建设了以军人大会旧址、红军桥、革命活动展示馆等红色元素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为重、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使之与红色印迹、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与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有机结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学习、参观。2019年大石门村被录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被确定为全市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红绿辉映清湖村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风光旖旎的犹江河畔,一面五星红旗随风而动、猎猎作响,清湖红色教育基地坐落于此,诉说着一段红色历史。
在上犹革命史陈列馆,讲解员动情地解说了一段沉重的历史。1930年4月,中共西河行委制订了以上犹清湖为中心的西河起义计划,计划形成西河地区大块区域的割据局面。1930年5月,清湖起义打响了犹崇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革命火种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成功动摇了国民党在上犹的反动统治,为后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留下了火种。
清湖红色教育基地就是这样一个以清湖起义旧址群为依托,以上犹革命史为主线,以红色文化、古色客家、绿色文化体验互动为内容,集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基地。
同时,清湖村把红色名村建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快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推动基层党建、致富产业、美丽村庄、红色研学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于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每年吸引游客9万余人,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富民增收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军民共筑红军渠
初夏时节,上犹县平富乡稻田葱绿,微风拂掠,掀起层层涟漪,一条水渠从稻田中穿流而过,这片土地的庄稼得益于水渠中汩汩流水的滋润,这条水渠名字叫“红军渠”。
遍访药草救红军,鱼水之情永铭记。1932年,由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三军团在平富乡上寨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修筑了“红军渠”,成立了中共河西道委,如今还完整留存了当时的后勤部、政治处、兵工厂、保卫部和红军医院,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学习教育基地。
上寨村位于上犹县平富乡西部,红色资源丰富,留下了许多“最后一升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的感人故事。境内红三军团旧址被评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确定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该村坚持以历史为根、生态为形、文化为魂,积极探索“红色旅游+” “产业文化+”等多重融合发展路子,是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犹江静静流淌,在革命岁月中见证了仁人志士的英勇奋斗,他们或诞生于此,或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孕育着未来希望,值得每一位游客瞻仰和铭记。(赖含炘 骆俊风 谢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