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赣南大地,龙南市的田野间正上演着传统农耕与现代智慧的交响曲。从返乡创业的“90后田老板”,到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再到科技赋能的“飞手达人”,一群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新农人,以丰富多元的姿态深深扎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陈彬:“90后田老板”
“现代农业不是‘土里刨食’,而是‘土里掘金’!”站在龙南市桃江高标准农田前,“90后”陈彬指着正在田间忙碌作业的插秧机,兴致勃勃地与笔者分享:“我们每天安排9台插秧机同时开展工作。在高标准农田里,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完成40亩地的插秧任务,即便是在较为零散的‘小块田’,一天也能完成20多亩的作业量,这效率可比人工插秧快太多了!”谁能想到,这名充满干劲的“90后”,在2023年才刚刚踏上返乡创业的道路,创立了桃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时仅仅承包了526亩土地作为事业的起点。然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该公司种植规模实现了飞跃,激增至4000亩,成功创下了龙南“90后”种粮面积的新纪录。
走进公司厂房,陈彬走到电子大屏前,手指轻轻一点,虫情信息采集系统的各项数据便直观地显示在眼前。陈彬介绍道:“这个虫情信息采集系统就像是农田的‘智能卫士’,能够实时监测田间的虫情变化,提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做到精准施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大幅减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加绿色有机,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
同时,陈彬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的合作方式,让农民能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收益,每亩土地增收400元,带动脱贫户就业60余人。凭借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创业氛围,陈彬的公司吸引了近10名同样怀揣梦想的“90后”加入,共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追逐梦想,努力让农田真正变成人人向往的“梦工厂”。
蔡伟淦:从道德模范到“领头雁”
在龙南市汶龙镇连片复耕的稻田里,蔡伟淦挥舞锄头的身影与青山相映。这位曾20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兄长的道德模范,如今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撂荒克星”。面对350余亩无人问津的荒地,蔡伟淦积极联合村民,组建了“伟哥”机耕队,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购置了一系列先进的农机设备,将这些政策红利转化为开荒复耕的有力武器。在他的带领下,机耕队日夜奋战,硬是把曾经无人问津的冷水田,改造成了如今稻浪翻滚的“聚宝盆”,让一片片荒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4年,基于种粮经验,蔡伟淦意识到完善产业链的重要性,在政府55万元衔接资金支持下,他追加35万元建设碾米厂。这座集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工厂,让周边农户告别背谷碾磨的艰辛。通过统一收购农户的稻谷,并进行品牌化运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稻谷的收购价每公斤提高了0.4元。“蔡伟淦成立的农业公司不仅解决了农户碾米难的问题,还带动了4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良性循环。”龙南市汶龙镇副镇长廖智旺如是说。
蔡伟淦常说:“种好米是为了让百姓吃得安心。”如今,他正全力以赴推动260亩有机认证农田建设,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让“良心粮”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罗锦升:无人机飞手“播种”智慧农业
在龙南,科技赋能已成破解地形困局的“金钥匙”,作为典型丘陵山区县,农业机械化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今,北斗导航无人机群在渡江镇竹梓村上空穿梭,将种子精准播撒至厘米级点位;5G+物联网平台实现农田环境实时监测;智能化农机具让“巴掌田”“鸡窝地”焕发新生机。
“山地丘陵曾是我们的‘紧箍咒’,现在成了‘特色牌’。”江西三邦农业发展公司龙南基地负责人罗锦升指着正在空中飞播作业的无人机感慨道。无人机播种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播种方式,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播种。每亩地的播种时间仅需1至2分钟,日均作业量可达240亩,不仅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每亩地还可节省成本300元。这一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分散零碎“巴掌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近年来,龙南市以科技赋能破解地形制约,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截至2025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达5.47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4.1%,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77.1%,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近三年新增培育的16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改革主力军,涵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业态。这些主体通过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旅融合项目等,打造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让撂荒地变身“聚宝盆”,更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农人不是简单回归,而是用新质生产力激活土地价值。当“90后田老板”、开荒种地“领头雁”、科技达人“飞手”们汇聚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正持续上演。(李林烜 钟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