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全球第77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主题定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呼吁各国关注母婴健康,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强调从生命早期奠定全民健康基石。母婴健康不仅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更是民族未来的保障。以下从孕前到产后的全周期关键知识点,准爸妈和育儿家庭快来收藏学习!
一、孕前准备:为健康生命筑基
孕前检查不可少
夫妻双方应在计划怀孕前3-6个月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梅毒、艾滋病)及女性TORCH检查(弓形虫、风疹等病毒感染筛查),以排除潜在健康风险。
调整好生活习惯
1.女性需从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0.4-0.8mg叶酸,可有效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2.尼古丁和酒精代谢周期较长,需至少提前3个月戒烟戒酒,确保血液中残留物质充分代谢。
3.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肉、大豆等,尽量少吃煎炸食品和甜食。
4.避免熬夜,建议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维持卵巢功能和子宫内膜健康。
5.每周可进行游泳、瑜伽、快走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6.备孕期间若需用药,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高的替代方案。
二、孕期管理:科学护航母婴安全
定期产检,早防早治
孕早期(12周前)建档并完成首次产检,孕中晚期需按时完成NT筛查、唐氏筛查、糖耐量检测等关键项目。35岁以上孕妇需重视产前诊断,排查遗传性疾病。怀孕期间产检一般是7-11次,需根据孕妇自身具体情况增加。
营养与运动并重
在饮食方面,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孕中期每日增加300千卡能量摄入,孕晚期每日增加450千卡能量摄入。主食可选择一些粗粮,如全麦面包、玉米、燕麦、糙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稳定血糖和控制体重;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和蛋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要注意控制糖分较高水果的摄入量,比如西瓜、荔枝等;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时,要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像油炸食品、蛋糕、腌制食品等尽量少吃或不吃。
孕期适当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增强体力和肌肉力量,为顺利分娩打下基础。比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到60分钟,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促进新陈代谢。
警惕妊娠风险
若出现头晕、水肿、胎动异常或血压升高(≥140/90mmHg),需立即就医,防范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三、产后护理:助力母亲康复与新生儿成长
产后恢复需细致
产后恢复是女性重塑身心健康的关键期,需结合医学指南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此外,产后42天需完成妇科检查、盆底肌评估及B超,高危人群应增加甲状腺功能、骨密度检测。科学恢复可降低远期慢性病风险,助力女性重获身心平衡。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新生儿照护要点
疫苗接种: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续按计划完成脊灰、百白破等免疫规划疫苗。
皮肤与喂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红臀;母乳喂养需按需哺乳,6月龄后逐步添加富含铁的辅食。
疾病筛查:出生后需完成听力、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家庭与社区协作
家人需关注产妇心理状态,预防产后抑郁。家人应多关注产妇的心情和需求,用积极温柔的语言回应产妇的烦恼和痛苦,避免刺激产妇情绪的行为。同时帮助产妇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生活难题,树立生活信心。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支持和辅导,有助于产妇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变化。社区可通过健康讲座、母婴服务中心等普及知识,提升照护能力。
母婴健康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也承载着民族的未来。从科学备孕到产后康复,从个体努力到社会协同,让我们以“健康起点”播种希望,用知识与行动共筑“祖国未来”!
(客家新闻网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