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故乡的河,因为一次悲壮的出征,而载入史册……”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长征源大讲堂里,“流动党校”宣讲团成员带领现场群众一起深情朗诵《于都河》,让现场群众在红色精神熏陶中感悟家国情怀。
“看一看瞧一瞧啦,商品大甩卖啦!”在儿童跳蚤市场,“小萌娃”变身“小摊主”,聚在一起出摊。在另一边的义诊区,曾先生乐呵呵地对坐诊医生说:“上次你给我按摩很有效果,我这次专门又过来了!”
12月4日,两名来自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的志愿者搀扶老人走过赣州城区红环路。连日来,我市各地志愿者踊跃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迎接第39个国际志愿者日的到来。记者欧艳芬 实习生黄炳文 摄
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
每到周末,于都县23个乡镇基层服务队伍轮流到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集市活动。雩阳书房、红色影厅、消防体验等36个功能区,上演着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科普教育、文化惠民、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各类文明体验活动。
于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任袁萌说,我们以“赶集”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一体化、多样式的文明实践组合“套餐”,让前来赶集的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于都市民的“打卡地”和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今唱寻乌不寻常,整个县城大变样……”在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名嘴”“山歌老王”王焕平用山歌传唱党的创新理论。
带着乡音和趣味的理论宣讲,彰显时代美德的凡人善举,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知识……群众关心的事,都在文明实践阵地讲。
近年来,我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组建了“赣南红”老兵宣讲团、劳模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巾帼宣讲团、“百姓名嘴”宣讲团等各类宣讲队伍,涌现了于都长征源宣讲团、寻乌“山歌老王”、龙南“围屋燕语”、宁都赖村“卫东文宣队”、全南“众说舞台”等基层理论宣讲品牌。他们发挥各自优势,用“小故事”彰显“大道理”,把“普通话”换成“地方话”,将党的创新理论传到群众身边,送进百姓心坎。
文明实践,重在为民服务。
在于都梓山潭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整合了硒博馆、孜和院、孙刘祖堂等场所,还延伸了理论宣讲、农技服务、民主协商议事等8个实践点。前不久,来自县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里的“土专家”,现场为村民们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我们通过‘文明集市’和‘课表制’两大品牌活动,让优质资源沉下去,把特色资源送进城,让基层风采得到展示,也让文明实践阵地真正用起来、活起来。”袁萌介绍道。
近年来,赣州将文明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销售帮扶等活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举办“我们的节日”“文明风采·百姓舞台”“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们纷纷点赞:“文明实践,让我们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志愿汇聚力量,服务温暖人心。
义剪、义诊、公益教学、亲情连线、情感陪护……“章贡大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瑞金市红色小导游志愿服务队、寻乌强国之声志愿服务队等志愿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各类便民、利民、助民的志愿服务,让点滴志愿精神汇聚成城市文明洪流。
“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我们要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做文明新人,构建和谐家庭!”在今年国庆“客家有囍,雩都有你”集体婚礼上,一对对欢欣喜悦的新人们,幸福甜蜜地领取结婚证,并一起许下郑重承诺。“集体结婚颁证活动不仅是新人迈向幸福的第一步,更是对未来婚俗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于都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曾春燕说。
红白事从简办、不搞封建迷信、倡导厚养薄葬……赣州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培育文明新风,广袤城乡新风荡漾。
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客家有囍”主题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活动68场,近500对新人参加。石城“请客不收礼 节俭办宴席”、全南“低彩礼 零彩礼”等移风易俗经验多次在全国和全省推介。近5年,全市涌现中国好人34名、江西好人86名、江西省新时代好少年21名,数量排名全省前列。
理论宣讲送到千家万户,志愿服务活跃村居社区,文明实践活动遍布广袤城乡……行走在赣南大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赣南老表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驿站”。
一个个理论阵地、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我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围绕群众所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践之力奏响文明强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记者温居林 通讯员张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