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大家谈】
近年来,赣州市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倡导“婚事新办”,根据一地一情,找准有效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本版今日起推出“移风易俗大家谈”专栏,邀请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部长畅谈在移风易俗方面的具体实践。
结婚送彩礼本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婚嫁习俗,重点在于心意的表达,而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地方的彩礼金额越来越高,背离了初衷。为了形成文明嫁娶的新风尚,让青年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人生观,石城县多措并举切实推进移风易俗婚俗改革,为婚嫁“减负”,给爱情“加分”。
舆论先行,引领婚嫁习俗风向标。石城县抓实舆论引导,让婚嫁习俗回归于礼。一是做实主题宣传。积极挖掘“民间名嘴”“乡贤能人”,组建特色宣讲队伍,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开展大众化、分众化、典型化宣传,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让“重品行 轻彩礼”的婚恋观念深入人心。积极开展“文明婚俗书记谈”“我看婚俗新风”等系列专题报道,深入基层群众,既收集政策执行的意见建议,也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提升婚俗改革参与度。二是举办“文明集市”。定期举办“文明集市”活动,歌曲《石城“免礼”》、快板《“免礼”新风看这里》《移风易俗改革好》、小品《请客不收礼》《喜盈门》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以看得懂、听得进、能接受的方式加强社会宣传,让群众赶“文明集市”,沐“文明新风”。三是强化社会导向。整合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公园广场等阵地资源,常态化播放宣传片,发放倡议书,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正反两面宣传,激励警示两手抓,全面发挥社会监督的质效。
源头入手,把牢登记颁证大关口。石城县将婚姻登记处作为宣传阵地,对新婚男女开展婚前辅导教育,创新婚仪服务,推动婚俗改革不断深入。一是做好婚前“五问”。一问个人身份、职业情况,二问各自收入情况,三问双方家庭情况,四问彩礼约定情况,五问婚礼举办形式和酒席规模。通过“五问”,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引导婚事新办、简办。二是订立“婚事新办”承诺。登记结束后,组织新人宣读结婚誓言,为新人颁发结婚证,让双方充分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神圣,切实扛起责任和担当,真正领悟爱情、婚姻、家庭的真谛,签订“婚事新办”承诺书。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婚俗馆1个、户外颁证基地2个,在节假日举办集体颁证、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环保婚礼等活动,多形式积极倡导新时代文明婚嫁新风尚。
过程把控,抓实婚俗改革主阵地。婚俗改革重点在基层,石城县聚焦基层一线,用好制度约束、激活群众自治,全面推进婚俗改革。一是确立制度规范。制定出台《石城县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改革先行示范制度,相关操办情况列入个人廉政档案,接受监督检查。大力推广“八个一”工作法(出台一份文件、成立一支队伍、设立一个账户、建设一批阵地、开展一遍宣传、优化一套流程、探索一套举措、强化一轮监督),婚礼流程由原来的13项缩减为5项,“喜事新办、节俭办宴”成为普遍共识。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把婚俗改革工作列入村(社区)“两委”工作职责,列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让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认同。通过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水平,做到灵活参与、正向引导、科学应对,牢牢掌握婚俗改革的主动权。三是突出群众自治。将“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细化婚事操办相关事项,将婚俗改革新规固化成村(居)民须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作用,按照“事前摸排建档、事中服务引导、事后宣传推介”工作模式,推进监督执行,帮办协办婚事,既合规守矩又节省开支,更浓厚氛围,切实发挥群众自治的最大效益,推动婚俗改革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结果导向,弘扬“实诚”婚俗新风尚。深化移风易俗,推进婚俗改革,关键在于群众参与,石城县探索建立“婚事新办”家庭礼遇机制,全力弘扬“实诚婚尚”。一是鼓励“婚事新办”。结合石城实际,研究制定礼遇清单,在教育、医疗、旅游、交通、创业等多方面给予“婚事新办”家庭优待便利,全面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在全社会掀起简约适度的婚嫁新风。二是用好“新风礼堂”。改造农村闲置的宗祠、学校等场所,兴建“新风礼堂”30座,在重大节日、重要节点,围绕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家风传承等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发挥礼堂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特别是引导农村群众走进礼堂举办婚礼、节俭办宴。三是弘扬“实诚婚尚”。举办“婚事实诚办 幸福常相伴”集体颁证、“客家有囍·实诚婚尚”集体婚礼等活动,传播简约文明的婚嫁新风;举办“移风易俗我作表率”“与你一起·只因爱情”等系列青年人才联谊活动,有针对性地向青年人才传播文明嫁娶的理念,精准根植新风种子,让“婚事新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者:钟慧敏,系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