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风情

悠悠“唱船”,传唱千年

来源: 当代江西
2025-02-12 16:27

  “千年“唱船”韵悠悠 ,客家文化“烟火”浓。”

作者丨温圣魏

题图丨舞龙助兴。杨晓明/摄

  元宵佳节,赣州市南康区横寨乡唱船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民、游客,对着一条龙头凤尾彩船缓缓作揖,此刻他们正在这里举行赣南客家唱船习俗中的“许愿”和“还愿”庆喜仪式。

  “许愿”结束后,接着锣鼓声、长号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唱船”声此起彼伏,悠扬顿挫,袅袅升腾,万人送船入水仪式开始。村民们高喊“划船开道”,并亲手把制作的“神船”送入水口焚烧,顿时火光冲天,鞭炮齐鸣。浓浓香火以示:送走灾祸,迎来风调雨顺,祈福国泰民安。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原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散发着独特的民俗魅力。

群众祈福。杨晓明/摄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先民以民间信仰为形式,以驱鬼逐疫、许愿还愿、求神祭神、接神送神、迎吉纳福为愿望,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一种古巫文化,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古代祭仪的遗风。

  船歌内容丰富多彩,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俚语、歌谣,经过再创作凝练而成,涵盖天文地理、传奇故事、历史典故、伦理道德等。活动仪式由拜祭“神船”“神船”巡游、舞龙游神、水口焚船等环节组成。

  据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康县志》记载:上元前数日各城市悬灯为乐,灯或剪纸或竹丝为之,元夕为盛,是日同里巷之人祀土神为社,轩绘纸为船曰,禳灾、杀牲聚饮,尽其欢。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初期只是南康区寨坑彭、廖等姓氏的宗族民俗活动,2007年起逐渐对外开放,周边乡村的众多客家人自发加入。

  据寨坑《彭氏族谱》记载,唐朝期间,彭氏一族辗转迁至寨坑定居,历代文武人才辈出,其中二十九世辅公长子彭珏公,官至兵部尚书。横寨唱船是由彭氏先祖收集南康等地民间口传诗歌整理创作形成歌本,结合其他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演化而成的一种祭祀活动。

  仪式中吟唱的大型长篇组诗《木根源》反映的是客家族群的口传历史根谱,歌本《木根源》篇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二十四孝》宣扬“孝”的品格,《张公艺》表现和治家、和为贵的家庭理念,《伦理孝道》旨在劝人从善,《张大公》歌颂相互谦让的邻里关系,《庆贺》展示客家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逐节吟》鞭挞背信弃义、好逸恶劳等丑恶行为,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唱。

  “唱船传唱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和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文化的推崇倡导,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横寨唱船传承人理事会会长彭乙生说。

横寨唱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根源发源地。温圣魏/摄

  “唱船”活动期间,初一至初五村民们用民间纸扎工艺扎“神船”;初六开始唱船,族人们轮流将“神船”和绘有屈原投江的“大神画”迎接到宗族各支系祠堂供族人拜祭。然后请出祖传的唱船歌本,由该支系五六位年轻男子在“神船”旁或神位前轮番吟唱。

  “唱船”使用当地客家方言,节奏短促明快,韵律抑扬动听。其间,还要举行拜祭“神船”“神船”巡游、水口焚船等祭祀仪式,并安排有舞龙、舞狮、元宵“腾龙绳”及武术表演等各种助兴活动。

  彭亚平是寨坑村扎船传承人,从小便跟着父亲和爷爷扎龙船。彭亚平告诉笔者,当地唱船习俗有千年的历史了,送船仪式是最热闹的活动。

  千年“唱船”韵悠悠,客家文化“烟火”浓。作为岁月长河中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既承载历史文化、延续民族精神,也在平凡日子里给人以温暖的力量,为生活添韵增彩。

  每年正月初六至元宵,南康横寨大地喜气洋洋,鞭炮声声此起彼伏,人们奔走相告,共赴一场年俗盛宴。

  “咚咚锵——”锣鼓钹镲声传来,鼓乐升天,声震横寨大地。遒劲的狮舞令人振奋,喧天的锣鼓声响彻云霄,悠扬的唢呐声一浪盖过一浪。鞭炮响起来,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50多位身着黄绸缎彩服的舞龙人个个眉飞色舞,数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在舞龙人手中昂首摆尾、游走戏珠。把观舞者看得目不暇接,把大地舞得气壮山河。

  “我从小听着船歌长大,唱船活动是村里非常重要的传统,成了客家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自从赣南客家唱船列入非遗以来,越来越多客家人加入进来。”寨坑村党支部书记罗太瀚说。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中的“许愿”和“还愿”庆喜仪式。杨晓明/摄

  赣南客家唱船,是一项极具客家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对于研究客家农耕文明及客家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价值。

  “唱船”,让传统非遗活起来。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特色民俗的发展与传承,造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赣南客家唱船习俗经过岁月洗礼和打磨在代际传承中重焕生机活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客家人尊崇的伦理道德,彰显新时代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如今,农民日子越来越富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攀升,赣南客家唱船重放光芒,承载着客家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激发了客家人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唱船”,让乡韵乡愁记起来。“唱船”是客家先民自然崇拜和文化图腾的综合反映,也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种独特乡土文化。它体现了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生活制度、信仰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并通过各种仪式将乡村日常生活有机融合,是一种“活态”文化、一种历史的延伸。“唱船”承载的是乡愁,蕴含的是浓浓的乡音乡情。

  “唱船”,让乡村文化亮起来。人们通过原汁原味乡土年俗表达着真实情感。村民们在取材、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把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融入其中,用传统年俗的热闹与喜庆展示了新时代新农村、新农人、新面貌。同时调动村民融入本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荣誉感。

  为保护和传承赣南客家唱船习俗,南康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辑出版《赣南客家唱船习俗》,编辑非遗进校园教材,制作音频、视频在各种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中播出,积极邀请传承人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传统文化展示展演活动。

  赣南师范大学与南康横寨乡合作,共同设立赣南客家唱船习俗文化研究基地,进一步挖掘赣南客家唱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唱船”,是客家人对年俗历史文化刻于骨、溶于血、藏于魂的集体记忆。它们宛如熠熠星辰,串联起客家人的往昔与今朝,诉说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 高忠媛]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