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赣县区举行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中,杨菊英表演的采茶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对于杨菊英而言,采茶戏的旋律已融入她的生命,成为灵魂深处解不开的“千千结”。
现年56岁的杨菊英是赣县区储潭镇高枧村人,本名杨光喜,杨菊英是她的艺名。杨菊英的父亲杨祥标在当地采茶戏圈子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在父亲的影响下,杨菊英12岁就踏入了采茶戏的奇妙世界,从此,与这门艺术紧紧相连。
学艺之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饱含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杨菊英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场戏的台词都像一座小山,需要她用心去翻越;每个角色的动作都如同复杂的密码,等待她去破解。为了记住大量的台词,她常常在干完农活的间隙,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而对于那些复杂的动作,她只能通过无数次地重复练习来掌握。
父亲创办的戏团里男性稀缺,杨菊英不得不女扮男装,体验着别样的表演挑战。白天,她穿梭在田间地头,帮着家里干农活、上山砍柴;夜晚,当月光洒在小院,家人都已进入梦乡,她却独自在院子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采茶戏的动作。
13岁那年,为了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艺,杨菊英独自步行4个多小时前往水东观看老艺人表演采茶戏。老艺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台步,她都牢牢记在心里。回家后,杨菊英就开始模仿老艺人的表演,不断地琢磨、改进。
放牛的时候,杨菊英把山坡当成了自己的舞台。她观察上山蹲腿、挑担压肩的村民,创新出了独特的矮子步。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她将“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猴子跳架虫另子腿,行如蝴蝶走如水”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为她日后的舞台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5月,15岁的杨菊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亲带着她,向储潭镇著名的采茶名角曾石头下了拜师帖。从那以后,她便跟着师父的三角戏班,开启了漫长的学艺之旅。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杨菊英跟着师父认真学习全套行当身段角色。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她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不断积累经验,表演技艺也越来越精湛。
杨菊英文化程度不高,但对采茶戏的热爱让她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毅力。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每一个剧情、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冲突,她都能倒背如流。
杨菊英深知采茶戏的传承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1990年,她把妹妹杨华英也拉进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妹妹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采茶戏演员。1994年,她和老艺人、老师傅们一起,对传统采茶戏进行大胆融合、创新、改编,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采茶戏,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为采茶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采茶戏,杨菊英带着她的团队不辞辛劳地在各地表演。他们的演出场地有时是简陋的露天戏台,有时是村里小广场,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全力以赴。杨菊英始终相信,只要自己用心去表演,就一定能打动观众的心。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采茶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萎缩。杨菊英决心为采茶戏闯出一条新的出路。她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成立了赣县客家姐妹采茶剧团,坚持送戏下乡演出。福建、广东,还有省内的万安、遂川、泰和,以及市内的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等地,她都曾去表演过。
多年来,杨菊英用心培养出了李玉英、杨华英、封永泉、刘美英、彭九香,罗富辉、陈志明等16位徒弟,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从最基本的台步、手势,到复杂的情感表达等,她都耐心指导。她常对徒弟们说:“采茶戏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在杨菊英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采茶戏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加入传承的队伍中来。曾经面临困境的采茶戏,如今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钟兆林 游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