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一场主题为“传文化薪火 奏时代强音”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在赣南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江西省龙南市,实地参观采访龙南客家文化及阳明文化,了解该市客家文化、阳明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探寻“文化足迹”,感受非遗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首日,媒体一行便来到了龙南市阳明心谷景区,这里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重要实践地和“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形成地与成熟地,该景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龙南市一张亮丽的名片。龙南市正以阳明文化与客家文化为双翼,丰富文旅内涵,提升城市魅力。
日前,一场阳明心学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专题讲座在阳明书院内开展。媒体一行驻足于此深入了解王阳明在龙南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研究院的成立为弘扬阳明文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了优质平台。据悉,阳明心谷景区是按4A级景区标准而倾心打造的新晋网红打卡点,也是龙南市打造阳明文化IP的一个写照。近年来,龙南举办多场阳明文化节、讲座、研学旅行活动,推出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并对阳明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保护升级,既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又为游客提供多元文旅体验。
在采访中,媒体团了解到龙南市在保护利用客家文化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品牌等方式,将客家文化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龙南市关西围景区便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关西围屋作为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不仅展示了客家建筑的独特魅力,更承载了客家人民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精神品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步一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脉古韵,每一处建筑都融合了烟火气息、耳熟能详的歌谣及典故传说等,文化建筑更显鲜活、灵动。客家山歌、客家米酒、客家舞龙……历史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在创新中绽放出新时代光彩。
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近日播出的《文脉春秋·赣州篇》纪录片当中就多角度展现了龙南关西新围的独特一面,通过镜头展现了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化传承。
除了客家文化及阳明文化之外,近年来龙南同样以非遗资源为基础,以客家围屋为主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发展路径,将客家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组织赣南采茶戏、客家织带、客家竹编等非遗项目进驻关西新围、南武当山等旅游景区表演展示,景区员工经培训每人掌握1项以上非遗技能,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径,激发非遗生命力。“在这不仅能欣赏围屋建筑,还能近距离参观了解客家织带的制作技艺,非常有意思。”在关西新围游玩的黄女士说道。该市将非遗保护与围屋保护、景区建设、研学旅游和旅游商品等方面紧密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进人们身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音乐的响起,龙南市世客城换上了夜的华服,古老的客家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精彩的灯光秀和花式喷泉吸引了不少游客及市民到此休闲散步。这里是以客家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新名片。世客城内还设置了世界客家非遗馆、《走进赣州》陈列展和文化艺术品博览馆。近万平方米的客家非遗展示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活态展陈国内外136种客家非遗项目,让参观者领略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一直以来,龙南市积极探索客家文化、阳明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改革,促进客家文旅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创新。唱响“围屋之都 山水龙城”品牌,实现老屋变民宿、围屋变景区,推动了客家围屋保护利用新机制的落地,持续擦亮“客家摇篮”“阳明圣地”名片,助力龙南文旅的“出圈”。(叶婷婷 赖胜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