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客家渊源

“老家河南”为您细说“客家人生”

来源: 赣南日报
2023-11-05 09:45

【喜迎第32届世客会专题报道·寻访】

  “什么是客家人?”“客家的土楼什么样子?”……10月21日下午,一群小学生来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西大街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充满好奇地问。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cbd。(河南省客家联合会供图)

詹松镇讲述他心中的客家精神“客行天下有道乃先”。

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文物。

2003年10月26至28日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隆重举办,图为第18届世客会纪念碑。

  河南与客家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客家人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当您走进这家客家文化博物馆,欣赏完客家家具、瓷器、契书等展品后,了解客家人对根的追寻,对中原文化的执着守望,心中就会有个答案。

  天下客家一家亲。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即将在赣州龙南市举行。今年6月,赣州市、龙南市相关领导先后专程拜访了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该馆馆长詹松镇向本届恳亲大会捐赠了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客家契书10件,支持龙南世界客家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助力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的举办。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些展品的足迹,一起去探寻客家文化的渊源与背后蕴含的精神。

  客家·根在中原,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客家人源于中原汉族,自西晋以来,历经数次迁徙到我国南方,后又逐渐散居到世界各地。在辗转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历史传统、文化形态、生活习俗,为世界所广泛瞩目。因此,客家人与河南人民可谓同根同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如今,客家虽然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客家人始终传承着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

  走进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你会看到四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为《客家·根在河南》《客瓷·海上丝路》《客书·民俗风情》《客居·正堂会客》,通过客家家具、瓷器、契书等文物,展示多元的、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与艺术。

  在《客家·根在河南》展厅,这里通过起源、迁移、土楼、家具,让你看到客家人自中原出发的千年迁徙历史和独特的客家民居以及居家用品和家具。客家,根在河洛(今河南西部),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人形成的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土楼是他们具有标志性的民居,在客家文化博物馆里有座微缩模型就是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客家土楼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种样式之一。而夯土筑墙就是典型的中原地区建筑传统,南迁后得到发扬光大,让这一技术达到巅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高大坚固的土楼庇护下,客家人才得以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与此同时,客家人也将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

  展品里的传统家具不少出自明清、民国时期,工艺精巧,图案美观富有寓意,是客家文化中原风格的载体。在材料使用上,用料考究,且涂饰多采用不透明的大漆,配上矿物颜料,颜色以深红色为主;在雕刻装饰上,采用了线雕、浮雕、透雕、嵌雕等多种手法,注重雕刻人文典故和吉祥图案,纷繁复杂;人文典故以神话、历史、小说、戏曲故事为主,如“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吕布戏貂蝉”等;吉祥图案主要有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和文字等,如牡丹——富贵、葡萄——多子多福、喜鹊梅梢——喜上眉梢、蝙蝠——福、鹿——禄、龙凤呈祥、双狮献瑞、麒麟送子、幽亭阁榭等。

  客瓷展区展出了广东饶平县同一窑址的明代青花瓷,属于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种外销瓷,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取材丰富,有龙凤呈祥、文武九品、多子多福、才子佳人等,寓意非常好,也真实再现了当时海上丝路的盛况。一件件文物尽现眼前,真实再现了当时海上丝路的盛况及中西文化的交融,寄予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客书·民俗风情》展厅,陈列广东潮汕地区的客家人契书等民俗器物,包含执照、分家契、典契、当契、断卖契、退婚书等,是客家人生活文化的缩影。通过大量的文字实物展示,客家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汉人南迁形成的客家人保留了许多中原传统习俗,又产生了适应本土经济、文化生活的民风民俗。客家民俗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孕育出了客家山歌、客家土楼、客家菜、麒麟舞、游大龙、河田高景、客家木偶戏等民俗文化艺术。

  据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王丞介绍,成立于2014年的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是客家人詹松镇在郑创办的一家非国有博物馆,馆藏大多为詹松镇个人收藏以及外界捐赠,对外免费开放。博物馆还设置了线上语音导览,游客可关注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自助聆听场馆文物解读,以便对客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今,该馆被授予“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据统计,2020年至2023年,郑州瞻世客家文化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活动80余场次,服务中小学生3600余人次,并开发了不同的手工体验活动,寓教于乐。

  客家·历经千年,“客家人”即“河洛人”

  作为广东潮汕客家人的詹松镇,为何要在河南创办客家文化博物馆?

  看完博物馆中陈列的家具、瓷器、契书等1000余件客家文物,你会感觉到它们都承载着客家文化的厚重与深刻,也能清晰地看到中原人文化的影子。“客家人南迁辗转逾千年,但依然保留中原语韵,固守中原礼俗,且多聚族而居,相互守望。我希望通过博物馆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多彩的和多元的客家文化,了解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传承。”詹松镇说。

  河南省客家联合会秘书长王爽提供的《河南省客家乡情报告》中提到,客而家焉,英文称“Hakka”,有专家认为客家是由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观念而产生,“Hakka”读音是从“河洛”二字古音音变而来,“客家人”即“河洛人”。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客家人的族谱中也都记载着客家人根在中原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自称根在今河南的“河洛”一带。因此,虽时越千百年,地隔千万里,但至今仍保持着中原的许多风俗习惯。

  有专家考证,中原先民的大规模南迁,并非只在晋代,而是晋代一次,唐代三次,宋代一次,共五次。从中原南迁的不一定都是客家人,但史料证实,客家人却是因为河南先民的多次南迁才形成的。

  史载,客家有许多人是中原士族或名人的后裔。他们对先人业绩和家族历史念念不忘,引以为荣,并将其写进族谱里,显示在堂号、堂联中。“堂号”指某一家、某一房·家族的一支的名号,大都有一番来历,能够集中展现这一家、一房最荣耀的事迹。客家一些姓氏所标的堂号,有的源于河南,可以体现出他们是从河南迁去的,如福建莆田方氏的“六桂堂”、广东兴宁王氏的“三槐堂”。

  客家·恳亲大会,世界客属一家亲

  如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全球客家人的盛会,是客家乡贤在世界上最大的联谊活动,是海内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载体,更是客家敦亲睦族、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集中展示的平台。

  200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155个社团近3000名客家乡亲欢聚商都,寻根拜祖,谈合作、话发展,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实现了客家人大联谊、大交流、大团结的愿望。统计显示,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经贸方面共签约27.2亿元。

  据参加过筹备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的河南省客家联谊会创会秘书长林坚介绍,2003年10月26日至28日,郑州满城花团锦簇,大街小巷挂满了“欢迎客家乡亲回家”的大红横幅,郑州全市人民以最真挚的心意,热情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客家乡亲。能容纳五万观众的场地座无虚席。在客家人乡音缭绕的乡情报告会,在群贤毕至的客家文化研讨会,还有“情系黄河大联欢”现场,新郑黄帝故里拜祖盛典,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激情澎湃,热泪盈眶,深切感受到回转中原老家的幸福和满足。至今仍能听到海外客属社团首长的称赞“郑州办了一届很成功的大会!”客家人永远记得自己的根脉祖地在中原,永远记得客家的母亲河是黄河。

  大会期间举行的“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提交60余篇论文,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了客家与中原、客家与世界、客家与未来等关系,为客家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

  今天,在黄河文化公园,郑州“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纪念碑”及小广场已成打卡点。这座由河南省客家联谊会建造的长26米、高5米的纪念碑及雕塑墙,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回音壁效果。纪念碑镌刻优美,文字翔实,永久留下了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的每一个重要瞬间。(郑州日报记者鲁燕 文/图)

[责任编辑: 刘君]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