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乡村,至今仍随处可见旗杆石、功名柱或牌坊,它们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敬重乡贤的标志。每一根功名柱都是一个士子的骄傲,每一根旗杆石都是一个家族的自豪,每一座牌坊都是一个地方的荣耀。
安远县的三百山是东江的源头,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山脚下的梅屋村,数十根功名柱树立在梅氏大宗祠前的屋前院场上,宛如一片树林,令人目不暇接,足见梅氏历代文儒功名之盛,据当地谱载,祖传二公原籍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曾任广东惠州府儒学教谕。自明初以来,历600多年,梅氏一族相传二十余世,人丁上万。
梅氏一族功名者甚众,在梅氏大宗祠前树立的功名柱中,包容了远近各地梅氏族人中的功名者。据载,其中有三甲进士出身、被授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后任翰林院编修、吏部给事中、奉天府丞的梅树德;有二十四岁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监察御史的梅映堂;有二十一岁中贡元,二十四岁中进士,历任通判、知府的梅家修;有二十七岁参加殿试中进士,历任闽浙总督、河东河道总督的梅立荣;有二十三岁中进士,曾任直隶大名府知府的梅德荣;有二十二岁考取贡元,历任四川堡守府县正堂、赣州府检校的梅遇春……梅屋古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梅氏族人用这种方式,崇敬先贤,激励后生。
客家人崇文重教。客家弟子获取了功名,是一件既可以彰显家族荣耀的美事,也是一件可以激励后代的好事。美好之事当张扬,客家人每获取功名,简单的在祠堂内悬挂匾额,隆重的则在宗祠前竖起功名柱、旗杆石,甚至在祠堂前、村子口、大道旁筑起大牌坊。
于都县岭背乡谢屋村至今仍保存着一座造型完整、年代久远、构造繁复的“步蟾坊”。步蟾坊,这个从明代的风雨中一路走过来的木构牌坊,是赣南诸多牌坊中弥足珍贵的一座木牌楼。明代正统六年建造,是一座为纪念于都人谢宁考中举人而建的功名坊,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步蟾坊坐南朝北,通体全用木头支撑,面阔11.2米,进深3.55米,高10.38米。四柱三间四楼重檐,四根巨大的立柱及八根饯柱分立着支撑整个牌坊,同时在牌坊上还分层次以拱支承出檐起翘,使得整个牌坊显得高大挺拔,结构看似简单,却很合理。牌坊的顶楼正脊中饰“一瓶插三戟”,寓意“平安”和连升三级,传达着客家人“步步高”的美好祈愿。
在会昌县筠门岭镇,绵延不绝的大山将一座寨子环抱,清澈、丰盈的芙蓉河从朱氏宗祠前蜿蜒流过,以朱氏宗祠为原点的民居群散落在左右,这就是鼎鼎有名的芙蓉村。清莲生于池田,芙蓉出水而姣。此地因为盛种荷莲,每当夏风生起时,田野便荡漾无边的荷花,在清晨薄雾下如同芙蓉一般,让朱氏子孙们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芙蓉”一名就此诞生。然而,这里毗邻粤境,出于安全的考虑,朱氏一族建了寨堡,是为芙蓉寨。
芙蓉寨迄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荷莲花开花落的时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第十一世孙朱子达,见此处山川秀美、田肥林丰,故求封赏,从福建武平县迁徙到此地,肇基兴业,开启了朱氏一族在芙蓉寨耕读传家的岁月。漫步芙蓉村,好多古宅门额上书写着“大雅遗风”“槐晨流芳”等字样。朱氏一族真正人文蔚起之地是在当年朱子达最早开基处的老祠堂,老祠堂静静地伫立在一口巨大的池塘后,十一对巨大的功名柱整齐对称地分列在祠堂两侧,其中清同治三年考取明经科进士的朱鸣喈之功名柱最为突出。还有两根高达20米的旗杆石,造型隽永,高高耸立,将客家人对读书郎的敬重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客家赣南,能勾起人乡愁的情景很多。比如在崇敬乡贤的功名柱前、旗杆石下、大牌坊旁,一边听着乡贤故事,一边享受黄昏的霞晖,将自己融身到古老的传说里。斜照下的古村,老迈而雄浑的建筑,天井里的青苔,精雕细刻的窗棂。古祠静默不语,几个村人在老墙下聚谈……此情此景,乡愁在黄昏下悄然漾起。(龚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