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貌换新颜,平整的马路、漂亮的住宅、宜居的环境成为当下农村新标配,而村民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却发现乡愁渐渐远去了。为了留住乡村的“根”,激发新一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在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村史馆,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带着先辈们的温度和东田村的文化记忆,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
走进绿树环绕的东田村,沿着环村柏油马路一路直行,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蔬菜大棚基地,而在一旁的乡誉广场上,小朋友们嬉笑追逐着。东田村村史馆静静地坐落在一旁,斑驳的墙壁、灰色的瓦顶显得格外沉稳,它承载了老一辈的儿时记忆,见证着新时代朝气勃勃的魅力东田。
走进村史馆,一进门便能看到的是东田赋,“泱泱东田,煌煌古村,族姓和融,邻里和睦,今日之东田,尽显文明之气韵。”书本的造型也格外具有寓意,代表东田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像一本书,徐徐展开给前来的人们。
一张张照片,留住岁月印记
东田村村史馆两侧的墙壁挂满了照片,主要展现了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的村落历史变迁,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东田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一段段文字映入眼帘,村情概况、民俗风情,详细记录了东田村的发展变迁,展现着老一辈的东田人艰苦的奋斗岁月。使读者如同亲身经历过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一般,真切地感受着东田村百年来的发展史,如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像龙潭寨、成姓开基、将军竹马上朝堂,老一辈的家风家训也流传到了现在,比如“敦厚孝弟、和睦宗亲、耕读并行、崇尚节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东田历史的独特魅力,而勤劳的东田人,用行动诠释了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特别是教育方面更是值得推广。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有余力,则学文”,东田也有一句家训叫“耕读并行”,正是在这勤勉好学的风气影响下,东田村历史上人才辈出,而如今更是有众多杰出乡贤在各行各业展现风采。目前有2名博士和1名硕士,其中2名正在部队服役,成健在火箭军担任正团职务,成辉在中部战区某信息营地担任正营职务,东田村是真正做到了“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如今东田村村史馆,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现在老表们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大家和和气气,一改之前的陋习恶习,日子越过越好啦!”东田村老党员成锡甜说道。
一件件物件,散发红色初心
如果说村史馆是留住乡愁、见证时代变迁,那么承载红色主题教育,则是村史馆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
一张老旧的报纸、一个掉漆的水壶、一张关税通票、粮票……村史馆精心收集着这些镌刻着岁月印记、蕴含人生情感的老物件,勾起东田村的老人们往昔的无穷回忆。透过一件件的老物件、品读着一行行文字,生动、直观地体现当时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生产并努力抗战的记忆。
在东田的苏区史上,不仅成立了中央苏区茅店税务所,解决了当时苏维埃政府经济来源的困难,在中央红军攻打赣州时期,更是成为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的驻军阵地。有罗孟文雨夜闯东田的历史,也有腰缠万贯讨米人的事迹。
瑞金的《八子参军》家喻户晓,在东田也有这样的满门红,那就是黄昌鱼一家,他的父亲、大伯、堂兄、二伯、叔叔5人都投身了革命事业,有2位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了纪念这些烈士,设立了英烈榜,并介绍了部分苏区干部和老红军,让大家记住他们的贡献,不忘艰苦奋斗、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张张笑脸,传承乡愁文化
沿着村史馆,来到最后的展览厅,这里记录着今日东田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色。作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 2018年东田村实现整村脱贫退出,2020年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103万元。2019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公布的全省第六批村史馆名单中,东田村村史馆作为赣县区唯一的村史馆入选。
“以前东田环境脏乱差,到处垃圾成堆,空心房残檐断壁。村民基本没有什么文娱活动,通过精准扶贫的大力扶持,现在的东田村不仅旧貌换新颜,村民钱包也鼓了!”东田村村干部成中正指着墙上的照片说道。
这些年,通过抓党建促扶贫,实现了村庄大变样,东田村更是借助市文化馆帮扶优势,给村民带来一道道文化大餐。东田村第一书记、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席荣创作了一首村歌,名字就叫《我们的村庄大变样》。原来的东田村道路破旧,通过抓党建促扶贫,不仅建成了村主干道,铺设沥青,还连接了每一条通组公路,形成了循环公路,实现了村庄大变样。依靠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东田大力发展产业,建造大棚蔬菜基地,吸引了不少游客,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充实了大家的腰包,也很好地对外宣传了东田的优秀历史文化。
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而东田村村史馆,则是记录这些陈年往事,存留着那一抹乡愁,将东田村文脉传承下去。就像村史馆的主题——“铭记历史,传承文明”一样,村史馆不仅展现了过去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东田未来的美好蓝图,让前来的群众了解东田人民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李宇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