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南市桃江乡清源村下左坑的龙光围,是一座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石建造的客家围屋。这种固若金汤的建筑在传统民居中罕见,对研究赣南地区客家围屋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8年3月,龙光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光围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围屋坐西南朝东北,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 53.40米,进深 47.8米,占地面积约 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5500 平方米。龙光围外墙及炮楼采用麻条石浆砌而成,墙高高三层 8.7米,四角炮楼高四层11.2米,炮楼外凸形式独特,各边朝一面凸出1.3米,平面形同“卍”字符。
谭德兴建围的故事
龙光围的建造始祖叫谭德兴,生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病故于1867年,享年63岁,是国学生,曾获军功六品。
客家龙南人勤奋上进,积极创业。当时,有不少人靠木材生意发家致富,谭德兴也是其中一位。他为人忠厚,讲究诚信,靠开布店和做木材生意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谭德兴跟关西新围的徐老四是比较要好的朋友。据说看到徐老四建造的关西新围,谭德兴非常欣赏,便恳求徐老四把关西新围的图纸给他,后来谭德兴就根据关西新围来建造龙光围,只是相对规模更小。
有了图纸,立即就干。由于下左坑周围没有可用的河卵石,谭德兴打算请师傅烧制青砖建围,可当地的土质不行,无法烧出高品质的青砖;想从外地买材料,可到县城、圩镇都只有山区小路,交通极为不便。建围材料成了让他十分头疼的事情。
有一天,谭德兴与几个朋友在家中喝酒,席间谈起围屋建筑材料难办的事。好友陈宏借着几分酒意,指着远处的后山戏说道:“何不到山上办个采石场,将山石锯凿成条石建围,不但可省去到外地运装砖石的麻烦和费用,而且建起的石围肯定坚固无比。”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第二天,谭德兴便派人联系石匠到后山采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一座用材奇特、坚固无比的龙光围在大山中屹立而起。
龙光围的红色故事
1936年2月,为配合赣南特委的抗日救亡工作,龙南县委机关迁驻洒源后不久,洒源区委就建立了“三南”最早的一个抗日队伍——抗敌后援会,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
1936年10月的一天,日寇的一支小分队进剿龙光围,围困了后援会的10多名队员,岂料,这支后援队变被动为主动,将龙光围变成作战指挥所,利用围屋特点,巧妙采用“声东击西”“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等战术,打得日寇晕头转向,落花流水。
在龙光围,还发生过游击队锄奸的故事。
1940年7月,中共信南县委为保卫机关安全,根据赣南特委的指示,建立了抗日锄奸队。7月26日傍晚,抗日锄奸队派队长吴志洪16岁的儿子,以送柴火为幌子,混进了龙光围,潜伏在炮楼的稻草垛里,待夜深探知敌情后,以向外扔烟头为联络暗号,里应外合,一举将住在围里的反动奸细谭宗尧捉拿铲除,并缴获枪支和银元。(廖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