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赣州作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众多的红色文化场馆与客家围屋、宋代古城墙串联成赣州的文化地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构建全域统筹、古今交融、活态传承的系统性保护体系,让文化遗产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夯实系统性保护根基,织密制度与科技的守护网络。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要求我们构建制度为纲、科技为翼、多元共治的保护体系。近年来,赣州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强化文化遗产保护顶层架构,构建覆盖重点文物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建档、检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针对县域保护力量不均衡、社会参与渠道待完善等现实挑战,需进一步健全专项立法与执法协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在风险预警、非遗传承的关键作用,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保护路径,形成制度约束与技术赋能的双重保证。制度创新强基。构建“专项立法、联动执法、考核问责”闭环机制,加速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立法进程,明确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标准与责任清单,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破坏文物的行为实行全链条追责;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体系,使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科技赋能提质。打造“天眼地网”智慧防护体系,建设全域文物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空间定位、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库,在重点文物区域部署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变化与结构安全;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非遗数字传承谱系,为传统戏曲、民间技艺等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基因库”。多元参与增效。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共同体,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探索文物认养、非遗工坊扶持等激励机制;培育“民间文保志愿者”队伍,对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奖励;开展“文化守护者”评选活动,让传统匠人、非遗传承人成为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
激活创新性表达密码,架设传统与现代间的转化桥梁。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涌动在时代脉搏中的精神源泉。当前,文化消费呈现年轻化、体验化趋势,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需要突破传统的“重保护轻利用”的思维定势。目前,赣州部分区域已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已展现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广阔前景。未来应着力构建从内容活化到产业升级的完整链条,通过艺术的衍生创作拓展文化表达维度,依托新媒体矩阵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推动非遗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应用的价值跃升。内容活化筑基。打造“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将传统建筑技艺转化为现代教育课程,让古老智慧赋能当代生活;开发历史主题实景互动项目,使古城地标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课堂;创作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跨界作品,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故事。业态创新强链。构建“非遗+”产业生态圈,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打造国潮文化品牌;开发智能型非遗衍生品,让传统技艺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建设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重大历史场景。传播破圈增效。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制作文化溯源系列微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打造“移动的文化长廊”;开展文化遗产全球慢直播,促成中外文明“云端对话”;举办非遗产品电商推广活动,培育乡村文化IP,让文化遗产从“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深挖时代性价值内涵,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体系。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其价值挖掘既要“上接天线”解码文明密码,更要“下接地气”滋养百姓生活。赣州近年来持续推进考古研究与历史文献整理,为区域文明脉络梳理提供学术支撑,但在价值阐释的深度转化与公众认知的精准触达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强化考古成果与当代价值阐释的有机衔接,创新数字化展陈手段与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公共文化产品,使其成为涵养城市精神、赋能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铸魂。实施“文明探源”专项工程,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关重要历史窑址体系研究,实证区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开展古代商贸通道数字化复原,再现“万商云集”的历史盛景;建立红色文献数据库,为研究党的奋斗历程提供学术支撑。数字传播塑形。创建“文物会说话”品牌矩阵,开发智能历史讲解系统,让革命先驱化身“数字导师”讲述初心故事;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复原古城风貌,打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剧场;建设方言文化互动平台,用语音技术守护文化多样性;策划“探秘文明印记”系列直播,让学术成果走进公众视野。教育工程凝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将重要历史遗址连点成线;开发“重走初心路”研学课程,在校园建设“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组织“红色家风传承”主题活动,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与教育部门联动开展“文物进校园”计划,编纂地方文化读本,让文化遗产润泽青少年心田。
文化遗产保护既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历史责任,更是激活发展动能的时代命题。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保护新格局,用创新性表达焕发赣州的文化新魅力,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 杨芳 严昕 作者单位:大余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