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闻网 >> 文化

气势恢宏的武侠大戏——《天龙八部》印象记

来源: 赣南日报
2025-03-06 22:07

  常有人问我,金庸的作品当中,写得最好的是哪部?这种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金庸在写作上精益求精,十分用心,作品整体质量都不错,其中三部作品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若单纯从故事性的角度看,我个人最偏爱《天龙八部》。 

  最早看到《天龙八部》,应该是读中学时期的某个暑假,在老家一个小山村农忙之际。这个小山村早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灰飞烟灭了,但当年住在土坯房用油纸打着地铺如获至宝般读《天龙八部》的情景却仿佛就在昨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与千百年来的农村生活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农忙时,怎一个“累”字了得。可是,一本《天龙八部》(仅仅是一本,后来才知道这部作品共五册),让我忘却了多少疲劳。“青衫磊落险峰行”,开头第一章,便充满了神秘色彩,让我只想一口气把它读完。然而,囫囵吞枣般读完第一册,段誉在天龙寺被鸠摩智擒去,大理国人马一路追下去却没能追上他们,后事到底如何?因为没能找到后面的书,段誉的命运一直悬在我心里。 

  那时的农村,要借一本闲书看真是太难了,哪像现在,村村都有农家书屋(有时来到某个冷冷清清的村庄,在农家书屋看到整套36本《金庸作品集》,对时代的变迁更是感慨不已)。整个暑假我也没遇到《天龙八部》的后文。一直过了若干年,上大学时,恰逢一位室友也是武侠迷,他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这一套书(奇怪的是,我也去校图书馆找过,但就是没找到),这才好好地沾他的光,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了。 

  读完《天龙八部》,才知道大理国只是故事的开端,段誉只是三位男主角之一,好戏还在后头。这部作品,气势恢宏,内容把当时中国版图的大理、吐蕃、北宋、辽国、西夏、女真等政权都圈进来了,段誉、萧峰(乔峰)、虚竹三位主人公的故事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天龙八部》充分体现了金庸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全书五册共五十章,各章题目串起来,正好是《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水龙吟》五首词。这种本领当然不是寻常的通俗文学作家能做到的。事实上,金庸的创新意识是很让人佩服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索不同的表现方式,大到人物形象、故事架构,小到章回标题,他都不肯偷懒。 

  曾经看到有人评论《天龙八部》“结构散乱”,对此我不以为然。从整体上来说,它的结构恰恰证明了金庸的功力。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太长的东西显然没耐心去看。所以,故事如果不是特别出彩,长篇巨制休想获得大批量的读者。而《天龙八部》的读者数量,岂是普通作品可比的。小说从大理出发,最后又回到大理,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杂而不乱。整部作品一气呵成,几无脱节之感。在情节上,一个悬念套一个悬念,只要你读进去了,便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节奏跑。而最后,作者抖一个包袱,段誉竟然不是大理国镇南王段正淳的儿子,而是“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的儿子,真是令人大呼意外(其实,这个问题,在“南海鳄神”岳老三初次见到段正淳时,便埋下了伏笔。岳老三说他们父子俩长得不像,段正淳不是段誉的父亲。但读者因为岳老三是个混人,只道此话纯属胡说八道)。困扰段誉的情感问题也由此迎刃而解。还有,萧峰带领丐帮与契丹人作坚决斗争,没想到自己竟然是正宗的契丹人。虚竹是个最单纯的小和尚,从无名利观念,不料被逼得还俗,娇妻、地位、武功全有了。而与萧峰齐名的“南慕容”慕容复,六亲不认,一心想着当皇帝,却一事无成,终于疯了,最后坐在一座野坟上做他的假皇帝去了。鸠摩智一心想练成无敌神功,最后功力全失,反而成了得道高僧。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的,偏偏是那位在少林寺“图书馆”扫地的无名老僧……作品安排了诸多“造化弄人”之事,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金庸笔下有三个悲情女性,此前说了《书剑恩仇录》的香香公主、《飞狐外传》的程灵素,剩下一个就是《天龙八部》的阿朱。她是男主角萧峰的恋人,也是个聪明善良的女子。这里不得不提到第二十三章,它的题目是“塞上牛羊空许约”。阿朱为了化解萧峰与段正淳(阿朱的生父)之间的“仇冤”(其实是一场误会),化装成段正淳的模样,让萧峰给一掌打死了。萧峰本来想了结此事后,便与所爱的人归隐塞外,远离江湖。然而,他注定了只能是一个悲剧人物,偏偏在这一晚横生变故,永失所爱。当时的场景催人泪下,悲剧的力量在这里再次得到体现。 

  当然,金庸最后一次修订作品时,将王语嫣改为离开段誉,回到慕容复身边,我以为,这是一个败笔,不符合逻辑。慕容复在西夏枯井已经让王语嫣绝望了,醒悟了,怎么可能出现后面的反转剧情?对情节做比较大的调整,稍有不慎,便顾此失彼,吃力不讨好。这算是一个遗憾吧。 

  有意思的是,日前,由我的小说《祥瑞宝莲》改编的同名武侠院线电影开机,香港武星樊少皇领衔主演。想起刚参加工作不久时,与几个单身同事挤在一间小屋看《天龙八部》,其中的虚竹正是樊少皇所演。这也是诸多影视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虚竹”。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虚竹”出现在我眼前,成了拙作中的主角“陈子敬”,而开机的第一个镜头,我还客串了一个书院山长,与他面对面,真是始料未及! 

  总的来说,《天龙八部》人物众多,故事精彩,情节离奇,境界开阔,涉及面广泛。它不是普通的休闲读物,其思想性也不差,比某些号称“纯文学”的作品其实更有营养价值。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天龙八部》,我想这样说:广度。(李伟明)

[责任编辑: 李喆]
客家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2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