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就王阳明事功与学说的关键地域,赣南地区留下王阳明足迹颇多,历次修纂的《赣州府志》成为记载他事迹的重要文献。明清时期,赣州府共八修府志,除正德府志亡佚外,其余七部流传至今,其对王阳明形象的建构是复杂且动态的。
正德至嘉靖:初步构建
明正德十一年至十五年,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在这里“平乱”、建县、兴学、移风易俗;嘉靖六年,王阳明北返途经南赣,于次年在南安府去世。这是王阳明在赣南的主要活动内容。概览正德至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主要从其作为官员形象切入,多涉及军事功绩、施政作为等方面。如府志收录王阳明《平茶寮碑》,“正德丁丑,猺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说的是军事。在施政作为上,府志记载了王阳明修建城楼、订立乡规民约等活动,如全文收录的《谕俗文四章》《乡约告谕》《告谕》等,直观反映了王阳明在当地教化民风的实践。
王阳明巡抚南赣时期,其理学思想已初成体系。他常在濂溪书院、通天岩等地讲学,宣扬“致良知”思想,许多江西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投其门下。这一时期的《赣州府志》,对其创建书院、设坛讲学和创作诗文等情况均有记录,如与门人邹守益、陈九川等人在通天岩讲学作诗,府志记录道:“王阳明偕门人讲论于山中,因穷岩谷之胜,始得此岩扁名‘忘言’。”还收录了其《通天岩》《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又次陈惟浚韵》等诗文。
概言之,这一时期的《赣州府志》对王阳明的军政事务及讲学活动均有客观性记述,侧重其作为朝廷官员的作为,初步刻画了一位有位有为的朝廷官员形象。这种侧重与当时赣南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嘉靖志纂修时期的赣南地区,山民暴动频起,社会动乱频繁。王阳明到任赣南后,剿灭了南、赣、汀、漳等地的“流寇”,并展开一系列地方建设,迎合了赣南民众平息动乱的需求。此时《赣州府志》中的阳明形象尚处初步建构阶段,本质上与历任赣南地方官员无太大差异。
隆庆至崇祯:逐步凸显
明万历至天启前后,赣南地区社会稍趋安定,地方治理需求强调以文教巩固秩序,此背景下的《赣州府志》对王阳明在赣南的军事行动、施政作为及与他有关的祠庙建筑等物事记载都有涉及,但侧重点已悄然发生变化,逐步凸显其理学传播及教化之功。
这一时期的《赣州府志》对王阳明的学术活动进行了侧重记录和书写,新增了对他讲学旧址的发现,对与他有关的书院、祠庙的增补、修建,以及对他讲学活动及成就等内容的记载,其中,讲学成就延伸至对其门人弟子何廷仁、黄弘纲、陈大纶、何春、周坦、谢魁、管登等人的记录,尤其是他的“四大弟子”之一何廷仁,在得知王阳明在赣州讲学后,“慨然裹粮入郡,会先生出征桶冈,追至南康拜之,闻万物一体之论、致良知之说,遂斩然脱去尘嚣,专求心性,刻志磨砺尤勤,切磋第内同志者咸乐亲之,问难辨析终日靡倦。”侧面反映了王阳明讲学之盛、吸引力之强。府志记载道:“文成开府于赣,又雅以讲学显,故得并祀。”“复以阳明王公弭寇之功多在诸邑,而其学固周程之遗也,则别祀于尊经阁下。”直接肯定了王阳明对理学的传承之功。相对“文治”而言,这一时期的府志对王阳明“武功”的记载有所淡化,但同样赋予感情色彩,“阳明莓厓两公擒贼事,则善用奇者,详著曲折,见两公为地方之心良苦,殆奇而正者耶。”通过“奇而正者”“为地方之心良苦”这样的评价,将王阳明军事行动提升至“心系民生”的德政高度。
顺治至嘉庆:不同刻画
明亡清兴,赣南地方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地方原住民与外来移民之间围绕租佃的争斗此起彼伏,直至乾隆中期才渐趋平息,受多重因素影响,清早中期官方及民间都对王阳明理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与否定,顺治至嘉庆年间的《赣州府志》不再强调王阳明理学传播及教化之功。
这一时期的《赣州府志》,新增了不少王阳明“平乱”的细节描写,如“贼突至信丰,守仁令乘险设伏,厚集以待之。”“王公守仁廉知贼善遁计,欲生致之,将征横水告谕三浰。”这些都强调了王阳明善用战术的特点。另一方面,府志还对王阳明军事功绩的定位进行了拔高:“阳明擒濠亦在抚虔之时,旧志并书兹不及者,阳明烈炳日星妇竖皆能言之。”又如“赣为用武之地,治少乱多,前明三百年军功之最赫赫者,无若阳明。”可见在当时府志看来,王阳明的军事功绩不仅家喻户晓,甚至是三百年之最赫赫者。在王阳明理学教化方面,府志着墨无多,主要聚焦于对其弟子的书写记录,侧重叙述其弟子求学的情况,对理学内容较少提及且语气偏保守。但府志中“王阳明榇至南安,赣州士民远近拥哭”的记载,则刻画了深受赣州百姓敬重和爱戴的阳明形象。
道光至宣统:多元呈现
道光以后,《赣州府志》对王阳明的挖掘书写呈现猛增态势,加之府志纂修者地方文化意识日益强化,宣扬王阳明已成为提升地方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内在需求,府志中王阳明的形象从单一走向复杂多元。
这一时期《赣州府志》新增了大量有关阳明书院、阳明祠庙及其他相关遗迹遗址的记载。比如,详细记录了阳明书院的来历、方位、章程及后期传续等,还附上了绘图。在对王阳明相关遗迹遗址的记载上,则新增了大量游览者的和诗,如廖寅《游通天岩诗》序说:“阳明先生作尤脍炙人口,诸君盍次韵焉。”这些和诗,纷纷追求王阳明诗文原有意境意旨,反映了后人对王阳明学术造诣的夸赞仰慕之情。
这一时期《赣州府志》对王阳明的书写,重点聚焦于对他“理学宗师”形象甚至“圣人”形象的挖掘。一方面高度评价其学术思想,载入相关文字书写很多,如“南赣军门至今所称许,自上而下必曰阳明,阳明外无称焉。然天地间止是此一个天理人心,下至盗贼亦止是此天理人心,无二道也。”另一方面,大量增加了前期府志及阳明文集都未曾收录的如《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教条示龙场诸生》等文章,并且感念王阳明“教育之苦心”。此外,重新收录了《谕俗文四章》,并大加称赞道:“至今民犹乐道之,足见前贤遗泽,实力奉行皆有效可睹也。”充分肯定其对理学传承发展及对赣南教化的功绩,称“赣为濂溪过化之地,阳明又大有功德于赣人,教泽之遗皆未有艾,故于赣州则并隆也。”这一时期的《赣州府志》对王阳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书写,呈现了丰富多元的阳明形象。(许文倩)